传媒扫描
您的位置: 首页 > 传媒扫描 >

科技日报:超级杂交稻:下一个目标亩产1000公斤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2-07-08

国际水稻研究所1989年启动了“新株型育种”(超级稻育种)计划,要求到2000年育成产量潜力比当时产量最高的品种高20—25%的超级稻,即亩产从670公斤提高到800—830公斤。但是,由于技术路线欠妥,育成的高产品种存在米质差、抗病虫性弱等诸多问题,难以在生产上应用。

我国袁隆平带领团队在海南岛找寻到一种野生稻败育株,称为“野败”,于1973年成功实现三系配套,育成世界上首例籼型杂交水稻,产量比当时的常规稻提高了30%。因此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为了保障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国家农业部于1996年启动了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组建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福建省农科院等国内水稻育种优势为核心成员的超级稻研究团队,采用“理想株型塑造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短短十余年间就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2011年9月19日,农业部验收组公布,袁隆平指导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由此,我国开始了多点、多季实现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的超级稻三期目标的攻关。袁隆平更是将下一步的奋斗目标设定为亩产1000公斤。

点评:

全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专家组组长、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 程式华

中国超级稻育种是我国继上世纪50年代的矮化育种和70年代的杂交稻育种后的又一次育种革命。中国超级稻包括了超级杂交稻和超级常规稻。目前农业部认定并推广应用的超级稻品种96个,其中超级杂交稻63个。

中国超级稻成功的经验在于,一是创新“理想株型塑造与强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育种技术路线,这是中国超级稻独步世界的核心;二是充分满足生产和市场需求,这是中国超级稻发展的根本目标;三是良种良法配套,这是中国超级稻得以大面积应用的推动力;四是开展联合协作攻关,这是中国超级稻创新的重要保障。超级稻尽管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技术集成力度,进一步完善联合攻关机制,进一步推动全国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

来源:《科技日报》(2012-7-8 九版)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