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您的位置: 首页 > 传媒扫描 >

《都市快报》:中国最高科技奖1/10奖项包含浙江智慧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3-01-21

昨天,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除了备受瞩目的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郑哲敏和王小谟,还有330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这三个奖项浙江项项不落空,牵头完成和参与完成的获奖科技达31项——这是个值得骄傲的数字,31个省(市、自治区)参与评奖,浙江奖项就占到了全国近1/10。

31项获奖科技中,有11项是浙江科技人贡献了主要力量,另有20项有浙江机构参与其中。

细数最能体现浙江科技实力的11项获奖科技: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可不要小看这个二等奖,这个奖项授予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重大发现,因门槛高,其一等奖已连续多年空缺,今年拿到二等奖的也不过41项科技;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授予原创的发明成果,依照惯例,每年的评奖名额远少于科技进步奖,有着较高含金量;另有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

浙大拿奖过半?还是省内科研巨无霸

获奖科技引领行业前行

透过这一国家最高奖项,可窥见浙江科研实力的进步速度,也可透视浙江高校、科研院所、国企、民企、民间等诸方力量的科研强弱。

昨天,省科技厅就浙江获奖榜单作出分析。

多年来,浙江大学都是省内科技大奖的最大赢家,今年也不例外,11项浙江为主完成的科技项目中,浙大为主完成的科技成果有6项,超过半壁江山,且有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数继续保持在全国高校前列。

浙江大学的科研项目早已走出实验室,6项获奖科技中蕴含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隧道掘进离不开盾构机,在中国基建大跃进的今天,地铁、公路、铁路、水利、国防都急需用它,其关键技术难度高、产品利润丰厚,反映着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的水平。浙江大学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科技项目攻克盾构机在隧道掘进中遇到的三大难题,研发出三大类盾构系列产品,这些产品获得77项发明专利,依托着这一科研成果,中国诞生了上海隧道、中铁隧道和中铁装备三大龙头企业,它们自主设计制造盾构机械,产品主要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产品,替代了进口,为国家省下的金钱难以计数。

获奖科技引领行业前行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浙江,科学家们早已不是为了完成论文而搞科技、为了拿科技奖而搞科技。

省科技厅说,浙江多个产业在全球、全国领先,科研机构、科学家们搜罗着这些行业共同遇到的技术难题,把难题攻克,要么能使产品性能升级,要么能使生产成本大降,所带来的,将是浙江数百上千家企业利润的攀升。

在11项浙江主打完成的获奖科技成果中,有6项就冲着行业共同难题而去,并已攫获数以亿计的财富。这些技术中,有的让烟囱中污染物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二氧化硫少了下来,有的搞定了城市固体垃圾填埋场里的环境难题,有的让庞大的炼油厂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农民科技成果拿大奖

1995年至今,杭州萧山区农民龚金泉天天都在捣鼓甲鱼。

18年来,他的甲鱼走向了全国各地,他变成拥有8000万元固定资产的企业家,一不小心还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令人称奇的是,绝大多数获奖科技由多家单位共同完成,其中有大学、大企业、大院所,而这一有关甲鱼的科技奖项由龚老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独得。一位农民独立完成的科技成果获大奖,在国家科技奖的历史上不多见。

另一个因为坚守而出现的惊喜发生在宁波大学,而这一份坚守长达半个世纪。省属的宁波大学“非线性应力波传播理论及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是浙江省属高校第一次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奖。本项目研究者王礼立和他的伙伴们依靠半个世纪的科研积累,出版专著《应力波基础》,这本书一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爆炸与冲击动力学领域学者的主要教材。在一场爆炸的冲击下,物质的结构、材料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个关于应力波的研究给出了答案。

延伸阅读

龚老汉是怎么当上“龚老汉”的?

龚老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老板叫龚金泉,龚老汉是他的绰号,而龚金泉在创立龚老汉之时,不满五十。

龚金泉1988年开始触电甲鱼,之后又是搞建材,又是玩期货,亏得血本无归后。1995年,他在萧山的江边围垦区承包了500亩荒滩,从那之后,他的生活再没有离开过甲鱼。

1999年,龚金泉的7万多只甲鱼上市,可生态甲鱼市场不买账,一家报纸把他当成不懂市场的反面典型,在头版头条报道他的惨败,并把40多岁的龚金泉称作龚老汉。10多年后,这家报纸再次报道龚老汉,此时,他的企业固定资产达8000万元,成为浙江的甲鱼大王。

报道送了龚金泉一个诨名,龚金泉索性把“龚老汉”注册为商标,他所卖的每只甲鱼裙边上都挂有“龚老汉”标牌。

龚金泉有了个好听好记的商标,而把商标变成金字招牌是龚金泉坚持16年的一项科研:“中华鳖良种选育及推广”,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和日本的甲鱼同祖同源,因而生长在日本的甲鱼被称作中华鳖。上世纪90年代中叶,中国养殖的甲鱼因四处杂交,身体里流着泰国、本土、台湾等各种鳖的血液,难找纯种的好甲鱼苗。1997年,龚金泉从日本福冈引入了纯种的中华鳖种源。适应了日本水土的中华鳖来到萧山,有些水土不服。龚金泉让它们杂交,在其后代中选择个头大、肉质好、不易发病的好苗子,再让这些好苗子交配产出下一代,在产出的下一代中,再挑出当中的精英,交配,再产后代……如此循环往复,经过5代以上的繁殖,产出的甲鱼后代,基本适应浙江水土。

龚老汉的中华鳖,存活率比市面上的多数品种高出10%-20%,每放养100只甲鱼苗有93只能长大;生长速度快15%左右,15个月就有1公斤;甲鱼肉的胶原蛋白含量一般多在16.5%上下,而龚老汉甲鱼提升到了18.8%,胶原蛋白抗衰老,是甲鱼中的主要营养物。

池塘里养上龚老汉良种甲鱼,每亩塘的年收益要涨四成。龚金泉并没有让它成为自己的独门武器,而是向全国16个省市的270个甲鱼养殖场提供鱼苗,并免费手把手教他们怎样养龚老汉甲鱼。如今,龚老汉甲鱼已爬向江苏、湖南、江西、广东等甲鱼主产区。

浙江是中国头号甲鱼养殖大省,龚老汉培育的中华鳖已占浙江甲鱼养殖量的1/3,并被省海洋与渔业局指定为“十二五”期间浙江水产养殖业的主推品种,养殖量在以每年3%-5%的速度攀升。个头大,因氨基酸含量高而肉质鲜美,因外塘养殖而性情凶猛……龚老汉10多年的科研坚守改变了浙江人餐桌上的甲鱼,并让全国的甲鱼养殖户每年多收获四五亿元的财富。

有了新式早稻你是否会尝一尝

稻米、小麦、高粱、玉米……是中国人的主食,你了解主食吗?作为全球最早种植水稻的省份,你知道水稻被分为籼米和粳米,早稻和晚稻吗?当浙江时不时宣布当年早稻平均亩产全国第一时,你知道第一意味着什么吗?

中国水稻研究所位于富阳市郊,他们的获奖成果叫“优质早籼高效育种技术研创及新品种选育应用”。

每年,早稻为国人提供7%的粮食。长江流域的多数农田,因气候温暖,一年大多可种植两季水稻,在仲春时节播种的第一拨水稻就是早稻,也俗称籼米。既种早稻,又种晚稻,无需增加土地,稻田里能挖掘更多产出。

可在不少地方,早稻形同鸡肋,种稻谷本就难赚钱,早稻更是价低。早稻煮出的米饭,颗粒小、嚼着硬、甜味少,在生活水平较高的浙江,早稻已很少进入百姓厨房,而是送入工厂,被深加工为米花糖等食物。

中国水稻研究所负责人说,浙江耕地少,大米若大量靠外购,粮食安全难保证。种出高品质、好口感的早稻,才是让浙江稻田增产的最好办法。

如同袁隆平寻觅杂交水稻的路径,在10多年间,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学者们也让早稻和各类稻谷杂交,长出的各类后代中,要找寻的品种,既要能扛住春天的低温,又要有可观的产量,还要改善口感,并能抵抗病虫害。

从数以万株禾苗中筛选出良种,再让它们繁殖一代、二代、三代……直至后代都是清一色的良种。多年努力后,5个优质早稻品种问世。其中,中鉴100、湘早籼31、中鉴99-38经国家农业部审定,成为长江中下游稻区主推优质早籼品种。如今,在中国的稻米主产区,浙江培育的早稻已播撒8175.2万亩(大致相当于浙江陆地面积的一半),为农民带来财富18.26亿元。

来源:《都市快报》 2013年1月19日 A06版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