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您的位置: 首页 > 传媒扫描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年磨一“稻”,中国水稻研究所的“新式早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3-02-19

在最新揭晓的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由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历时10多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优质早籼高效育种技术研创及新品种选育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水稻分为籼米和粳米,早稻和晚稻。长江流域的多数农田,因气候温暖,一年大多可种植两季水稻,在仲春时节播种的第一拨水稻就是早稻,也俗称籼米。可在不少地方,早稻形同鸡肋。因为早稻煮出的米饭,颗粒小、嚼着硬、甜味少,在生活水平较高的浙江,早稻已很少进入百姓厨房。每年,早稻仅为国人提供7%的粮食。浙江耕地少,大米若大量靠外购,粮食安全难保证。种出高品质、好口感的早稻,才是让浙江稻田增产的最好办法。

在10多年间,研究团队让早稻和各类稻谷杂交,在长出的各类后代中,要找寻的品种,既要能扛住春天的低温,又要有可观的产量,还要改善口感,并能抵抗病虫害。从数以万株禾苗中筛选出良种,再让它们繁殖一代、二代、三代……直至后代都是清一色的良种。多年努力后,5个优质早稻品种问世。其中,中鉴100、湘早籼31、中鉴99-38经国家农业部审定,成为长江中下游稻区主推优质早籼品种。如今,在中国的稻米主产区,浙江培育的早稻已播撒8175.2万亩(大致相当于浙江陆地面积的一半),为农民带来财富18.26亿元。

胡培松研究员自1991年开始在中国水稻研究所从事水稻遗传与品质改良研究工作,在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资助下,主持育成南方主栽食用优质稻品种12个,至2010年成果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5亿元。

来源: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