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您的位置: 首页 > 传媒扫描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中国之声:走近“超级稻”(二)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2-02-13

主持人:早上好,听众朋友,欢迎您收听《致富早班车》,我是主持人田园。

我国是世界上的种粮大国,小到我们老百姓吃的每一粒米,大到世界粮食市场的波动、走势,我国的粮食产量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粮食作物中,水稻作为三大禾谷类作物之一,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0.28亿公顷以上,折合成以亩为单位,大概在4.3—4.5亿亩左右,占粮食播种面积的近30%,产量占粮食总产的近40%。而且稻米是我国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因此,水稻生产事关我国的粮食安全,水稻的高产、超高产研究不容忽视。当今年9月19日,在湖南隆回县,农业部专家组验收后宣布,由袁隆平院士带领其团队培育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的时候,我国“超级稻”研究缔造了世界杂交水稻史的又一个高峰。人们对于超级杂交稻的兴趣再一次被激起,成为一时间大家热议的话题。“超级稻”到底哪里“超级”?我国的水稻专家们倾注心血、埋首田畴去研究、攻关,究竟是为了什么?人们对于“超级稻”存在的种种疑问,答案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请您跟田园一起走进今天的节目——走近“超级稻”。今天做客我们节目的可以说是我国水稻领域,也是超级稻研究培育领域的一位重量级的水稻遗传育种专家程式华教授。我们先来一起认识一下我们的嘉宾。

【嘉宾介绍】

程式华,水稻遗传育种专家。现任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农业部中国超级稻选育与试验示范项目首席专家,全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专家组组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超级稻专项等多项重大课题,组织和协调全国的水稻育种与推广。创新“后期功能型”超级稻育种理论和技术,育成一批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稻新品种,在超级杂交稻育种及其产业开发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持人:好的,相信昨天听了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对于程教授已经不陌生了,那么现在呢,程式华教授再次来到了我们的演播室,您好程教授,欢迎您再次来到我们的节目,跟大家打个招呼吧?

专家: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恩,节目的开始先跟大家来回顾一下上一集的节目里我们给大家说的内容。具体什么样的水稻才称得上是“超级稻”,上次节目时间里,程教授给我们进行了科学的术语解释,又很通俗的打了个比方,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超级稻,核心指标是产量,又要兼顾株型、品质与抗性。“超级稻”的培育是起始于国际上其他国家,而我国是1996年开始了“超级稻”的培育,并制订了三期目标,其中第三期目标是到2015年亩产900公斤。这个目标我们不用等到2015年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前不久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就是在湖南隆回,有袁隆平院士带领着他的团队培育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第三期目标的提前实现,有着巨大和深远的意义,可以说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乃至推动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超级稻”带着备受瞩目和赞誉的光环的同时,当然也要承受公众审视的目光,一些备受争议的问题,像“超级稻”是不是转基因水稻?程教授很科学的给我们解释了,超级稻和转基因水稻是两码事儿,不同的两个概念。还有大家关心的,超级稻在试验田块获得高产有什么实际意义没有啊?很多农民朋友关心,900公斤大关在试验田突破了,那我们也种这个品种去,能不能也种到900公斤啊?程教授也告诉我们,这个试验田块的成功是在良种、良法、良田和良态“四良”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缺一不可。但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实用价值,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起到的是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在这里种植总结的经验啊、技术啊,再加以推广,从而带动全国水稻的生产水平得以提升。

上次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请程教授回答了刚才那两个问题,今天我们继续请程教授给我们答疑解惑,给我们介绍超级稻方面的相关问题。

那程教授,关于很多对超级稻的疑问,都是针对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提出来的,就像接下来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水稻种植方面有“高产不优质”的奇怪现象存在,“超级稻”要求在产量、米质、抗性等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指标,那大家就很好奇,“超级稻”如何在高产前提下,保持品质?

专家:这个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因为从遗传的角度看,高产与优质、高产与抗病存在一定的矛盾。我们中国水稻研究所做了研究,高产基因往往与劣质基因或感病基因连锁在一起,就是你选育到的高产品,很多是感病的品种,或者品质比较差的品种,这也是国际上超级稻难以突破的“瓶颈”。我们中国科学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个科学问题,因此在1996年制定超级稻规划时,我们就提出在突破产量潜力基础上,不能牺牲米质和抗性。因此制订了科学、周密和详细的育种计划。这个育种计划里面,我们要筛选资源,我们要筛选一些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又好的资源进行应用。然后在做杂交的时候,要求大群体进行渔船群体的构建,性状的快速大通量选择。通过这些遗传育种关键技术,充分利用好的资源,打破优良性状与不良性状、高产与感病这种不良性状的连锁,所以育成的超级稻品种,一方面产量高,另外品质不能说是顶尖,但多数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口感也较好。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说,中国超级稻育种技术是独步世界的。这也是为什么国际上对中国超级稻这么关注的原因之一。

专家:这个问题,程教授回答的很骄傲,说我们中国超级稻育种技术是独步世界的。我们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找到了解决高产与优质之间这种矛盾的途径,这也可以说是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背景知识4】

今年7月,农业部在吉林长春召开的全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工作会议。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超级稻发展重点是,在品种选育上加快不同品种类型配套,长江中下游稻区重点突破超级早、晚稻和粳稻品种的选育,同时选育适宜轻简栽培的超级稻品种;长江上游稻区重点选育广适型超级一季稻品种;华南稻区重点选育抗病、广适型超级早、晚稻和适宜抛秧种植的超级稻品种;北方稻区重点选育早熟、耐寒与抗倒型超级粳稻。在育种上加快育种方法和材料创新,进一步探索新的选育方法和途径,创新育种技术,创制出早熟、优质、广适、高配合力的不育系与恢复系以及对低温钝感的两系不育系,并力争再创制出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育种新材料。在栽培上加强高产技术集成配套和推广,力争到2015年,研究集成超级稻综合配套技术20套以上,新技术比普通技术增效10%以上。在示范推广上全面实施“双增一百”行动,使万亩示范片成为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的展示基地,农民观摩、学习的培训基地,通过加大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力度,切实提高技术的应用率和到位率。

主持人:听众朋友,您现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致富早班车》节目,我是主持人田园。今天我们的话题是围绕着“超级稻”展开的,在电波里跟我一起陪伴大家的是我国“超级稻”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程式华教授,程教授是现任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农业部中国超级稻选育与试验示范项目首席专家,全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专家组组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程教授,刚才这个问题是如何做到高产与品质的兼顾,我们了解到,很多公众认为超级稻的高产,与化肥、农药等的使用也密不可分,现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备受关注的大环境下,很多人关心,超级稻在注重产量的同时,又怎么做到兼顾水稻的质量安全和保护农田生态?

专家:我一直认为,不要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都归结于农业本身。我们的农业是靠天吃饭,要灌水吧?所以如果灌溉水被工业污染了,空气被工业污染了,农民怎么办,庄稼要喝水,庄稼要灌水,人可以喝纯净水,庄稼你总不能给它灌纯净水吧?所以现在很多地区的水稻重金属(含量)超标,那主要是水(重金属含量)超标了,灌溉水超标了,所以灌溉水超标了,水稻的品质肯定也下降了,农民也没有办法,他必须要用这个水来灌溉。空气污染了,你总不能将稻田都移到深山空气好的地方去吧?所以应该说农产品的安全是全行业的事,不单单是水稻方面的事。从我作为一个水稻专家来讲,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创新。我们要培育多抗、抗病虫害的、节水、节肥的品种和技术,尽量少打农药,在合适的时候打农药,适度施肥,不过量施肥造成水的污染,这样就兼顾水稻产量和质量安全并保护农田生态。

主持人:恩,确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护和提升,不是农产品本身一个方面能决定的,就像程教授讲的,是全行业的事、全社会的事,应该是整体生态链质量的提升。所以我们要呼吁的对象是面向全社会,我们农民要把好种植环节这一关,但是空气质量、水资源等等和农作物种植相关的一些环节,就需要各个相关行业的保护了。那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水稻专家,能够多研究多培育节水节肥、环境友好型的优质品种。

【背景知识5】

“十二五”期间超级稻发展将坚持技术创新与品种选育两手抓,大力加强超级稻亲本种质创新,促进不同生态区高产、优质、广适、多抗超级稻品种选育;坚持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两手抓,重点加强配套增产技术研究与集成,加大示范推广力度,扩大超级稻推广应用面积,真正实现由小面积科学家试验田的高产向更大面积农户田全面增产的转变;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两手抓,在突出现有重点省、县的同时,兼顾其他水稻生产大省、大县,做到平衡发展,并由水肥条件较好的高产地区向大面积的中低产地区扩展,实现超级稻在水稻全产区、稻作全领域的覆盖,促进水稻大面积均衡增产;坚持适度分工与强化协作两手抓,在不同协作组之间坚持适度分工的同时,大力加强区域间、协作组间和学科间协作,增进育种材料交流,促进育种与栽培协同发展。

主持人:听众朋友,您现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致富早班车》节目,我是主持人田园。今天我们的话题是围绕着“超级稻”展开的,在电波里跟我一起陪伴大家的是我国“超级稻”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程式华教授,程教授是现任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农业部中国超级稻选育与试验示范项目首席专家,全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专家组组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程教授从身为水稻专家的职责出发,多研究好的品种是未来研究工作的方向之一。那说到超级稻的未来,我们也想知道我国“超级稻”培育工作下阶段有什么样的计划呢?

专家:农业部从1996年启动超级稻(项目)以来,每五年就制定一个规划,现在已经组织超级稻专家组制订除了《中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规划(2011-2015)》,即将正式发布。

这个规划确定的“十二五”超级稻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围绕粮食安全战略目标,按照‘拓展一期应用范畴、深化二期研究与推广、努力实现三期目标’的发展思路,创新育种方法,促进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紧密结合,深化提高协作水平,加快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加强配套栽培技术集成,扩大示范推广面积,不断提高单产水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主持人:那具体有什么目标吗?

专家: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新培育30个超级稻品种,推广超级稻1.5亿亩,每亩平均增产50公斤以上,节本增效100元,继续保持我国水稻育种国际领先水平,带动全国水稻单产明显提高,为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出重要贡献。

因为刚才讲的1.5亿亩也就是1000万公顷,每亩增产50公斤,我们就把“十二五”的超级稻规划简称“31511”工程。“3”就是30个品种;1.5亿亩;每亩增产100斤,100市斤;节本增效100元,叫做“31511”工程。

所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呢,我们在科技上面采取的措施是,1、加强广适性超级稻品种选育。因为现在的品种主要是肥水型,在高产区,在中低产区我们缺少超级稻品种。2、加强超级稻轻型栽培技术研发。我们在再配上不能投入太大,因为农民不接受,所以要研发超级稻的轻型栽培。3、加强超级稻推广。这个1.5亿亩的任务也是非常大的一个任务。

【背景知识6】

“十二五”我国超级稻发展任重道远,农业部要求,各地一定要把单纯追求高产转变到追求“优质、高产、抗逆、广适”上来,把追求小面积高产转变到追求大面积均衡增产上来,强化组织领导,把发展超级稻作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层层分解任务,细化目标责任,实化保障措施,优化实施方案;强化机制创新,建立大协作、大攻关、大推广的机制,加强材料创制单位与品种选育单位的互动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促进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并进一步完善超级稻“行政、专家、农技人员、核心农户”齐抓共管,“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合作组织”共同推进,“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三位一体,“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逐级放大、同步推进的大推广新机制、新模式;强化资源整合,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对超级稻研究与示范推广的投入,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同时以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为载体,充分利用水稻高产创建、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科技示范县建设等现有或新增项目资源,搭建有效的研究应用平台,提升各类项目实施的科技含量,发挥项目资源叠加效应和综合优势,最大限度释放超级稻品种的产量潜力;强化项目监管,通过项目申报、择优立项、末位淘汰等方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用户认可度”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来考评品种选育与技术集成单位;强化宣传引导,宣传各地涌现出的好典型、好经验和好做法,同时及时发布优良品种、实用技术和农情、病虫信息,指导农民科学种田,进一步提高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

主持人:听众朋友,您现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致富早班车》节目,我是主持人田园。今天我们的话题是围绕着“超级稻”展开的,在电波里跟我一起陪伴大家的是我国“超级稻”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程式华教授,程教授是现任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农业部中国超级稻选育与试验示范项目首席专家,全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专家组组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通过刚才的节目,我们了解到了国家对于“超级稻”研究和推广的下阶段的计划。那么程教授,在这次超级稻培育突破900公斤大关之后,袁隆平院士提出,下阶段他的目标要达到亩产1000公斤,您认为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潜力可能在哪里?

专家: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光能利用率的角度来讲,1000公斤是能够实现的。袁先生说在今后五年小面积达到亩产1000公斤,我们认为也是可能的。从我本人的观点来说,关键是在育种上有创新,要发掘优质资源,提高生育后期的叶片光合能力和物质运转能力。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很多水稻,前期表现很好,到后期就早衰,光和能力下降,所以(要)培育后期功能型超级稻,在栽培管理上也要形成一套围绕提高后期光和功能和物质分配效率的技术,这是我自己认为的技术措施。袁隆平院士我们也是良师益友,我会当面向袁先生请教,他对1000公斤的产量目标是如何去实现。当然我们非常期望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得以实现。

结束语:是的我们也非常期待。“超级稻”研究在我国经历了这么多年,虽然那些精细复杂的研究过程我们非专业领域的人无法理解,但是我们都应该记住,“超级稻”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的贡献。在我国粮食创造连续八连增的可喜局面之际,这项工作依然没有松懈,因为我想,未来我国“超级稻”研究、攻关的动力,已经不止是让中国人吃饱饭,而是让中国人吃好饭,同时,更深远的辐射影响到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当然,也正是因为有了像袁隆平院士、像程式华教授这样甘心俯首于稻田的专家们,才有了我国“超级稻”研究的飞跃发展,在这里,我们也向他们致敬!和他们一起共同期待着,我国的“超级稻”再攀高峰的时刻早日来临!

 

点此收听广播录音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