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王丹英 大地谱华章 稻田绘蓝图
王丹英,研究员,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绿色栽培研究。在近二十年的春种秋收中,她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水稻科研事业,把精力放在了田间地头,在大地上谱写华美的乐章,在稻田里绘制希望的蓝图。
科研面向生产需求 提升种稻效益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王丹英始终将解决稻农的实际需求作为稻作技术研究的主要目标。
针对撒播水稻存在的生长无序、用种量大以及在超级稻上应用难等困扰稻农的问题,王丹英及其团队研发了精确定量的超级稻机械直播技术。在研发过程中,为了确定超级稻机直播的适宜播种密度,她分品种类型和粒型设计不同梯度的穴距、株距和每穴粒数,在田里一穴穴地人工手直播;为了确定基肥深施的合理比例,她分肥料类型设计不同的施肥量,在田间一小区一小区地开沟挖土施肥。在技术的研发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直播机陷在泥中的问题,王丹英跟着师傅在田里拆机器,弄得一身泥水;为了避免漏播,播种时她站在直播机上面,检查是否每穴都有种子落下去,一块田又一块田,从早上到晚上,晒得一身黑。
在她和研究团队的努力下,形成的“超级稻机械精量穴直播高产高效技术”突破了超级稻小播量条件下有序穴播全苗、肥料深施及肥水高效利用等技术难题,充分发挥了超级稻高产潜力。该技术和撒直播相比,产量增加40-80公斤/亩,每亩增加效益100-200元;和机插秧相比,产量相近,但省去了育秧和移栽环节,每亩可节省劳动力1.1-1.6工,为农户节本增效100-200元。
此外,针对水稻高产中存在着肥料利用率低的问题,王丹英建立以苗期分蘖速率为指标的N吸收高效品种快速筛选方法;从水稻根系的铵冗余吸收、铵钾离子吸收互作等角度解析品种间、环境间氮肥利用差异,拓展水稻养分利用研究的视野;通过研发水稻生态专用肥,水稻苗期生长调节剂,建立水-肥-气相协调的水稻好氧栽培技术,集田园观光和土壤培肥为一体的油菜作绿肥还田培肥技术,实现了水稻可持续高产和稻田周年效益的增加。
积极推广助农增收 确保粮食安全
在工作中,王丹英明白,技术的突破只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技术只有在大面积推广时才能产生好的效益。作为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王丹英非常重视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她和县区级的农技人员保持着良好的协作关系,通过在各水稻主产区建立示范方,召开现场会,及时地将先进的稻作技术传授、辐射给稻农。
2014年,王丹英在富阳、余杭、海盐等地选择田块进行超级稻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试验示范。“由于大家都没接触过这个技术,且穴直播机对前期土地平整的要求比较高,农民们都有顾虑,不太愿意搞示范,”王丹英表示。杭州富阳区场口镇的种粮大户孙元富的承包田被选为示范方,但因为没接触过这个技术,孙元富心里没底,主要是担心这么少的用种量能否出苗以及杂草等问题,本来100亩的示范方,被孙元富私下缩减到60亩,为此,王丹英经常在播种时亲自和师傅到田里播种;出苗后隔三差五地到田间指导,几乎每天都往孙元富的田头跑,给家庭生活和科学研究带来一定的影响,但王丹英认为只要能增加水稻产量,提高稻农效益,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也正是看着王丹英一次次在田头的辛苦奔波,让孙元富慢慢对机械穴直播技术有了信心,疑虑也逐渐被打消了。这一年,孙元富的示范方平均实收亩产达到800多公斤,比机插秧还略高,每亩省工1.5个,节本近200元。孙元富表示,第二年他就自购了一台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将直播面积扩大近500亩。
2015-2020年,王丹英的团队在浙江、江西、安徽分别建立了近20个水稻机械轻简高效生产百亩示范方,从品种选择、田地耕整、播期确定、种子浸种、播量控制、除草方法、苗期管理全程跟踪指导。同时,为了扩大技术的辐射面,王丹英及其团队在播种期和成熟期召开现场会,邀请种粮大户、农技人员来参观考察。当种粮大户看到水稻机械穴直播技术省工省力,且出苗整齐、成行成穴,产量高的效果后,纷纷主动采用该技术,水稻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在我国南方稻区的应用面积不断扩大,近5年在南方稻区累计达到500万亩以上。
科研硕果累累 三农情怀融心间
努力奋斗终有收获,2016年,王丹英团队的“超级稻机械精量穴直播高产高效技术研发及应用”获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科技创新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王丹英参与的“寒地粳稻机直播农机农艺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此外,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王丹英主持国家重点研究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6篇,其中SCI论文13篇(JCR Q1区占92%);授权发明专利5项,为我国水稻的高产稳产、轻简化栽培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是王丹英时刻把为“三农”服务的情感融入心田,始终把研究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提高稻农效益作为自己的职责,扎根水稻科研,奉献不言苦,创新无止境,她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最美奋斗者的真谛,展现了水稻科技人的良好精神风貌。
Copyright © 2003-2019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富阳区水稻所路28号(邮政编码:311401)电话:+86 571 63370590
杭州市拱墅区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京ICP备10039560号-5 浙公网安备33010302000429号
技术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