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本所动态 >

最美奋斗者-卢林 舌尖上的监考官,只为百姓美好生活

来源:中国水稻研究所作者:办公室发布时间:2020-10-16

在研究所,她的身份是一名编制外职工,或许所内还有很多人至今还不认识她,但她11年如一日,甘于寂寞、一丝不苟、勇于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一面,成为研究所最美的一道风景,她就是我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的卢林,第一位被评上副研究员的编外人员,一位专注于稻米食味智能评价系统研究的先行者。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秉初心坚持到底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在不断发展前进,其中餐桌上的林林总总与老百姓最密切,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水涨相连了。吃饭,以前老百姓在乎的是吃饱,现在更多的人追求的是吃好。老百姓其实最实在了,生活中他们不管这个米的产量是多少,他们只管好吃不好吃。稻米品质检测如同舌尖上的监考官,大米品质的好坏,按照稻米品质标准测一测就知道了,那么从事检测的科技人员就是舌尖上的监考官。

曾经,卢林脑海中想象的检测工作,穿着干净的白大褂,坐在仪器前优雅地操作着,不用日晒雨淋,挺好。但真正从事这份工作后,现实又是另一番景象。日复一日重复着雷同的检测内容,每年的检测量至少在2000份以上,碰上检测任务繁重的年份,数量更多。而且检测内容枯燥乏味不说,还很考验体力,样品放样仪器前一站就是半天,读取检测指标又是一坐二三小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卢林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干劲,从啥都不会到啥都会。检测任务紧,那就加班加点保证按时完成;新到的检测仪器不会操作,那就摸清仪器每个零部件工作原理驾驭它;学历跟不上时代步伐,那就利用一切业余时间重新回炉深造硕士博士,工作不耽误,学业不落下,因为她相信,只要自己勤奋,不断坚持,总有一天会迎来希望。

与其坐享其成,不如勇创新另辟蹊径

几年工作的锻炼,卢林的敬业心、上进心有目共睹,她开始独挡一面。

一直以来,稻米食味评价因为人为因素比重较大,如何让评价结果更公平更客观都有较大的争议性,非常不利于稻米产品的高质量发展。

2012年,经过深思熟虑,卢林决定利用自身的强项即数学和食品专业的双重优势,零基础开始电子舌传感器信号处理及数据算法研究,最终实现稻米食味智能评价。这一研究思路也得到了中心方面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

万事开头难。想要实现快速、准确地评价稻米食味,满足机构检测、行业流通等需求,设想付诸实践困难重重。虽然食品专业出身具有一定优势,但整个研究内容涉及的专业五花八门,电化学、数理、软件编程等学科知识也要掌握,自学之路自此开启。与研究密切相关的Matlab软件编程,一开始连软件界面都看不懂,只能硬着头皮通过相关网站资料、论坛帖子入门,数学公式看不明白就查阅国内外文献,算法代码搞不定就耗费N倍的时间去解决,时间见证成长,经过不断地失败与摸索,终于成长为能独立编程的“行家”,写代码、建模型,信手拈来。

分类定级串联BpNN模型示意图

有付出就有收获。结合稻米食味的特点,采用以感应信息矩阵为基础,改进并建立一种相似度与人工神经网络联合算法,发现该法可用于提取电子舌测定稻米信号中的定量特征值;创建的可视化属性分析方法作为稻米食味的新表征方法,可有效提取到电子舌信号与稻米食味属性之间的关系信息;创建了一种分类定级串联BpNN模型,该模型评价食味结果与人工品尝的结果对比得到大于0.99的相关系数,证明该模型能较为准确地评价稻米食味。相关论文均已发表在Sensors and ActuatorsB-Chemical、AnalyticaChimica Acta等分析化学国际权威刊物上。

与其纠结身份,不如凭实力站稳脚跟

研究所曾经为了工作需要招聘了一批编外人员,卢林是其中之一。但她觉得,略显尴尬的身份与认真工作的态度并不自相矛盾,反而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和潜力,在工作中不断突破自我,展现出来的业务能力喜获丰硕成果。她先后主持了国家标准品研制项目、浙江省科技厅计划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金资助项目等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13篇SCI论文,累积影响因子超过50,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11.077;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2020年,她还获得浙江省科协“育才工程”项目资助、所第九届青年学术奖等荣誉。

最后,努力工作的卢林还有一项特长,便是研究所里耳熟能详的“好声音”之一。那时刚参加工作的她连续参加了两届所麦霸比赛,稳健的台风、动听的声音,留下了一道靓丽的回忆。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