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本所动态 >

最美奋斗者-任德勇 潜心科研不忘初心 怀揣梦想砥砺前行

来源:中国水稻研究所作者:办公室发布时间:2020-11-03

没有感人肺腑的故事,也还没有绚丽多彩的光环,有的只是一个将青春与职责完美演绎的年轻小伙,他就是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基因组模块创制创新团队的任德勇副研究员,一位常年默默俯身在实验台前,躬身于田间地头,稻作科技前沿研究与一线应用齐头并进的青年奋斗者。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出生于农村家庭的任德勇,从记事起就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理解粮食之于农民的宝贵。直至今日,每逢收获的季节,任德勇都会从内心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这也是为什么他选择从事水稻科研工作并且坚持这么长时间,仍能饱含激情乐享其中!

“每天在实验室的时间经常在十小时以上,科研问题一直装在我的脑子里,有时候走路、吃饭都在思考着实验室和田间试验的事情”。近年来,由于承担的科研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加班加点早已习以为常,通宵达旦也成了家常便饭,甚至在不少春节除夕前夜,他都还坚持在办公室工作。水稻的育种研究需要大田试验和室内试验的有机结合,不仅要和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实验打交道,还总是隔三岔五的与泥水为伴,因此,任德勇每年经历着夏天在杭州富阳播种、冬天又去海南陵水继续南繁的忙碌,努力适应“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凡又劳累的田间生活。“因为热爱,所以不觉疲惫,才能努力一往直前。”任德勇说道。

在做好科研的同时,任德勇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的重任。他做科研教学有个习惯,不管是在实验室还是田间都喜欢亲力亲为,与学生一起亲自下田播种,亲自调查性状,亲自收种和试验……所以不管是学生成长过程还是学习状态他都了如指掌的。任德勇这种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不仅让他的学生受益良多,也让简单枯燥的科学研究变得有趣。他的学生说:“任老师思路开阔、幽默风趣,跟着他每天都能学到很多东西,最主要的他那超强的自律与责任感让我们意识到加倍努力学习是多么重要!”

不忘初心 执着耕耘

袁隆平院士有一个“禾下乘凉梦”,他为此奋斗终身只为接近这个梦来造福百姓。受袁老的影响,任德勇也怀揣着类似的梦想,并一直为之奋斗着。

水稻产量的构成因素包括亩穗数,穗粒数和穗重,都离不开“穗”字,因此,任德勇对水稻穗的研究引起了浓厚的兴趣。《说文解字》中“穗”字释义为“禾成秀,人所收者也”。陆游《秋词》中言“穗多粒饱三倍熟”。因此可见,水稻“穗”方面的研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穗发育过程中涉及太多复杂的因素,因此研究稻穗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

正常稻穗有许多小穗,在漫长的进化和驯化后,每穗一花,每花一粒,每粒一种,这个常规性状被育种家们选择了太多次。但在常年的穗研究中,任德勇突发奇想,是不是可以变成每穗多花,每花多粒,每粒多种的穗型呢?这样是不是可以成倍的增加水稻产量呢?既然有了想法,就要付诸实践,为了能够得到自己需要的研究材料,任德勇将自己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田间地头工作,如刚刚过去的酷热难耐的夏季高温时节,正是穗研究取样的关键期,同样是水稻“扬花授粉”的好时节,也就是任德勇田间最忙碌的季节。为了不错过取样和调查性状时期,他每日天微微亮就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稻田的泥泞里艰难行走,详细调查每份材料的性状,做到准确无误。近40℃的高温,稍微动一下就汗流浃背,感觉要中暑了就去田头休息片刻后就立马回到田里,因为水稻开花授粉时间及其短暂,每次都是与时间赛跑,所以分秒必争。晚上回到实验室就带领学生剪母本颖壳直至深夜,第二天趁着高温又带着学生去田里做杂交授粉。

经过多年的研究,任德勇深入解析了水稻小穗侧生小花发育和小穗确定性的调控机制,利用相关基因恢复侧生小花和改变确定性、实现“多花小穗”育种设想,旨在通过增加“小穗内籽粒数目”来大幅度提高每穗粒数,从而获得高产新品种。

坚持科研一线 结出累累硕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加上善于思考、勤奋自律的优良品质,任德勇在科研上用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他先后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累积影响因子将近100,并获中国农科院所级学术骨干荣誉称号、3次获得所青年学术奖等荣誉。作为主要完成人申请发明专利22项,目前已获授权专利10项;作为主要完成人以生产需求为导向,将基础研究与育种实践相结合,育成4个产量和食味俱佳的高产优质新品种:国审稻广两优7203、国审稻广两优7217、嘉禾优7245和嘉禾优5号; 参与编写专著《植物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应用》。

面对荣誉,任德勇总是一笑而之:“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这是每个农业科研人该有的态度,也是一个农业科研人难有的态度。在科研的征途上,他又出发了。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