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愿天下粮满仓——记2020年度全国先进工作者程式华研究员
中国是农业古国,早在3000多年前,水稻就已成为中国人主食。“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近代以来,水稻又成为保卫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
在美丽的杭州富阳坐落着一个以水稻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研究所,在这里有一位工作了34年依然热情不减的科学家,他就是国家水稻改良中心主任,全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专家组组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2020年,他被党和国家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埋头苦学 报考农科百炼成钢
程式华1958年11月出生于富阳农业局的干部家庭,父亲是一位农艺师,家里一直住在农业局的家属大院。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时,离开中学3年多的他重新拿起书本,很幸运地达到了本科分数线,那一年的录取比例是28:1。欣喜之余他又犹豫起该报考什么样的大学,家里人也是众口不一。有人提议:“还是报农大吧,至少吃饭没问题。”于是,他抱着“能有饭吃”的简单愿望从富春江畔走进了浙江农业大学。
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回到富阳,农业局领导找他谈心,说他是局里的干部子弟,应该到基层锻炼,并把他分配到大源农牧场。当时农牧场场部在半山坡上,条件很差,连自来水也没有。除了完成各种试验示范外,还有大量的生产任务。在“双抢”时,技术员要拿着尺子在烈日下到处走,检查插秧是否插得太稀。没地方休息,有时一屁股坐在滚烫的晒场上,热着疼也不想站起来。没地方洗澡,只能在山溪里弄点冰凉刺骨的溪水往身上浇浇。在寂静的山村里,他白天工作,晚上苦读准备报考研究生。在农牧场工作的第二年,他顺利考上了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程式华在华南农业大学就读研究生时刻苦学习
1986年硕士毕业后,程式华被分配到中国水稻研究所从事育种工作。培育一个水稻新品种,最起码需要8代繁殖。富阳这里中晚稻一年只能种一次,8年才达到稳定期,富阳加海南一年两季,4年时间就能完成品种的选育,所以大家是在与时间赛跑,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培育出有希望的品种。为了与时间赛跑,程式华要到位于海南陵水县的南繁基地开展加代繁殖,一待就是半年。那时的广州是去往海南的必经之地,社会治安却很乱。一次,他和老师从杭州出发,转车到广州已是深夜,一路上被“卖”了3次。虽然多交了钱,但幸运的是人没出问题。两位高级专家像“猪猡”一样被人卖来卖去,也算是笑谈。
程式华在海南南繁田间进行水稻育性观察
埋头苦干紧靠团队跑好第一棒
中国是世界上水稻面积种植最大的国家之一,因单产水平高,总产量位列世界第一。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的面世,往往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但科研就像接力赛,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坚持不懈的执著追求,凝聚着众多科学家的心血。程式华常说,“一项重大研究靠单打独斗是难以完成的,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2014年,程式华参与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特等奖的背后,是全国一大批科研人员20多年的接力赛,甚至有的研究人员已不在人世。
程式华在团队中的工作主要是对光敏核不育水稻进行系统的光温反应研究,需要每天蹲在人工气候箱内观察不育材料的开花和育性情况。每次从接近40℃的高温箱内出来,全身上下都是汗水透湿。1989年,他在老师孙宗修的指导下首次发现了水稻温敏核不育现象,证实温度对不育系育性转换有重要作用,提出温度敏感雄性不育系的概念,对光敏核不育系在我国南方稻区生长季节气候异常时出现的育性波动等现象做出了科学解释,成为我国在基础研究中具有独创性、突破性的重大成果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程式华在富阳基地田间做水稻杂交
2010年,“水稻重要种质创新及其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成果凝聚了水稻所老中青三代20多位科研人员20多年的心血,20多人没有一人参与了全过程,但像接力赛一样,一棒接着一棒,完成了整个项目。报奖时大家没有忘记程式华是第一棒,排名一定要将他放在前面。参加成果鉴定的院士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工作系统而深入,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是我国农学领域长期坚持研究而取得的系统性的标志性成果,对提升我们国家在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国际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程式华(左一)和同事在海南陵水南繁选种
埋头探索 打响“国稻”品牌
程式华常说,“育种就像选美和大海捞针,要找到好的亲本进行杂交,而且后代的性能要结合双亲的优点,少有缺点。这除了需要遗传学知识外,还需要明亮的眼光和额外的运气。”
1996年,农业部启动了“中国超级稻育种”项目,希望改变水稻单产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实现水稻超高产,继续保持我国水稻育种的世界领先水平。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数据分析,他们从超级稻育种亲本选配出发,提出了利用中间型亲本培育超级稻的理论和技术,实现理想株型的塑造与籼粳亚种间强优势的结合。并利用这一选配理论,育成了超级杂交稻组合“协优9308”,形成了一套超高产栽培集成技术。
2000年,农业部科教司组织专家验收,“协优9308”在浙江省新昌县百亩片平均亩产达到789.15公斤,其中高产田块亩产高达818.8公斤,创浙江水稻单产历史新高。2004年,他们完成的“超级稻协优9308的选育、超高产生理基础研究及生产集成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协优9308”也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三系超级稻品种。
2005年,农业部成立全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专家组,程式华担任了专家组组长。此后,他们又研创了“后期功能型超级稻”育种技术,培育了一批“国稻”系列超级稻,其中国稻6号2006年在天台县百亩示范平均亩产突破800公斤。2011年,他们完成的“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是当年种植业领域唯一的发明奖获奖项目。
超级稻国稻6号在云南高产示范亩产超过1000公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已将吃饱的要求上升到吃好和吃得安全的更高要求,这对超级稻研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程式华团队也由超级稻育种转向了高产优质绿色的新目标,并培育出万象优111。他说这个品种用了三个“1”,就是要争创产量、品质、抗性都是第一。2020年,万象优111在江苏睢宁实施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经专家组对千亩示范片实地测产,千亩片平均亩产达到842.1公斤,同时,在今年10月中旬的第三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上,万象优111从来自全球8个水稻主产国提供的726份稻米中脱颖而出,力压泰国香米等众多著名品种,获评籼米组金奖。
程式华团队育成的优质杂交稻“万象优111”米样和获奖证书
勇挑重担构建国家水稻创新体系
自“九五”以来,程式华先后主持国家攻关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中国超级稻育种专项和浙江省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等多项国家、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制订了中国水稻发展战略,组织全国水稻育种大协作,为我国水稻连续5年增产提供了科技支撑。
2007年底,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部、财政部正式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是50个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首批启动的10个体系之一,程式华被农业部委以水稻体系首席科学家的重任。
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是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的全新产物,它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水稻科技资源通过上下串联、左右互动的形式集聚在一起。程式华为这一体系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走基层,下田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边疆垦区,联合了育种、栽培、植保、农机、加工和农经等6大领域包括10位院士在内的49位国内优秀专家,在全国建立了53个综合试验,打造了一支全领域覆盖、全天候支撑、全身心投入的产业科技创新队伍,构建形成了从源头创新到试验示范的完整的产业技术支撑系统,为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程式华(左三)在东北考察超级稻
栉风沐雨成就“生活的战胜者”
不知不觉,62岁的程式华已经是研究所里的“前辈”,但他仍然满怀热情,身先士卒的冲在一线,每年远赴海南繁育良种,深入生产一线,了解基层科技需求,开展科技服务,为稻农提供先进、实用、适用的科研成果,帮助增产增收。
程式华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是:“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战胜者”。他坚信,只要大力发扬埋头学习、埋头苦干、埋头探索的“三埋头”精神,就一定能在科学事业上取得成绩,实现人生的价值。他常说,一个真正的科研人员,不仅要做到“三埋头”,还要做到“四勤快”,即勤动脑、勤动手、勤动脚、勤动嘴。
程式华(左四)在浙江富阳帮种粮大户检查种子质量
“精耕细作,春华秋实”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的所训,曾担任所长的程式华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严谨的治学态度、锐意创新的勇气和以身作则的作风,为他赢得了一系列的荣誉: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被授予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称号,2009年获中华农业英才奖,2012年获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2015年被授予浙江省特级专家称号,获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2018年获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程式华常说“辉煌只代表过去,我们未来还可能出现粮食短缺,我们的任务还很重,成功没有捷径,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每件小事!”
Copyright © 2003-2019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富阳区水稻所路28号(邮政编码:311401)电话:+86 571 63370590
杭州市拱墅区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京ICP备10039560号-5 浙公网安备33010302000429号
技术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