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南繁接力人" 一群与时间赛跑的人
四月的海南艳阳高照,南繁水稻育种生机勃勃。
南繁是每位水稻育种家耳熟能详的话题,海南岛因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被誉为“育种天堂”,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可以在当地进行冬季种植,育种家利用这种条件则可以实现遗传材料的加代繁殖,缩短育种周期,加快育种进程。海南优越的光温条件和丰富的种质资源为水稻育种、种质资源和遗传材料创制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我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他们甘守寂寞,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挥洒着智慧和汗水,追寻“稻”路,践行着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的责任和使命。
为水稻种质资源研究提供条件支撑
每年二月底,从事种质资源研究的科研人员就要奔赴陵水、崖州等南繁主战场,开展新一周期的田间研究任务。三月是水稻集中杂交配组的时节,也是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的关键环节。杂交配组需要根据水稻的开花习性安排工作,与多数科研人员一样,章孟臣博士通常在清晨天色微亮时就奔赴田间,需要赶在气温升高之前完成剪颖,以免花粉散开影响杂交成果。授粉通常在中午,这时候气温高,花粉量充足,需要顶着炎炎烈日为上午剪颖的稻穗授粉,有时候会持续到下午一两点,只有完成当天的授粉任务他才能安心的吃顿午饭。进入四月,海南的气温急剧升高,选种工作在这时候拉开帷幕,章孟臣通常在白天完成种质资源的田间鉴评和收种,利用晚上空余时间整理白天收获的种子。南繁工作保障了国家水稻中期库的资源鉴定评价和更新复壮,是水稻种质资源研究不可或缺的条件支撑。
南繁生活,胸怀天下苦亦甜
在胡时开博士的印象中,胡培松所长每年哪怕再忙,都会抽出时间到海南,与众多南繁科研工作者一块,同吃同住,早出晚归到田间选种。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他青丝间夹杂着白发,手掌宽大粗糙、衣着朴素,时而俯下身子仔细观察稻穗的形态,时而和身旁的工作人员交流,讲授选种的心得,不时运用“拇指禅”功夫,对稻谷去壳出糙进行外观品质观察。遇到国内种业企业代表、科研同行等到试验田参观,总是耐心地向大家讲解新选育的品种特性、优点,如数家珍。
要说南繁的苦与乐,在胡时开看来,南繁只有乐!每年在海南南繁的2个月左右时间内,日常作息就是吃饭、睡觉、下田,有了更多时间泡在田里沉浸式看选材料。在田里一边看一边想,一遍遍看一遍遍想,不断思考和领悟育种过程中的一些原理、实验室遇到的一些应用基础研究中相关的问题,遇到想不明白的问题,也能及时找到同在海南的老师、同行请教。独自思考或沟通交流后的豁然开朗,总是让胡时开乐在其中。除了与同事在田间选种,交流心得,更难得的是,所里的党建工作覆盖到海南,成立了海南实验中心临时党支部,不定期组织各类党日活动,在完成科研工作同时,给自己思想上充了电,精神上补了钙。
选育低镉水稻,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团队陈红旗副研究员长期奋战育种一线,每年冬春季节像候鸟一样飞向海南,开展水稻南繁育种工作,一待就是2-3个月。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培育低镉水稻品种上下功夫,早出晚归扎在试验田里。在低镉水稻新品种选育取得重大突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早中晚全熟期配套,产业化进度、选育品种数量、试验示范面积、品种综合表现均达全国领先水平,有望彻底解决稻米镉污染问题。
孤独与热爱,育成“钰禾”系列品种
“南繁选种是一项非常有趣的工作,会让人上瘾,就像热爱篮球的人总想上场打球一样”,毛一剑在交谈时说。他在大洋周试验田选种时看着眼前沉甸甸的稻穗,总是对它们的未来充满美好憧憬,让他在一次次的失望中又燃起一次次的希望,从未有过绝望。因为热爱和专注,汗水和劳累在未来和希望中消融得无影无踪,近年来毛一剑老师育成了“钰禾”系列品种,目前“新钰”系列品种又满载着希望崭露头角。
手里掂着稻穗,心里充满希望
南繁季奋战两个月后终于迎来了收获的时刻,张迎信、刘群恩正在进行关键的选种工作。他们结合实验室完成的抗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果、田间自然发病的表型、记录的苗期和抽穗期的数据以及成熟期可观测的产量性状和米质性状,综合评估后对中选单株进行收种和记录。手里掂着沉甸甸的稻穗,他们眼里透露出热爱,心里充满了希望。
对未来充满期望
王跃星从3月初就一头扎进海南的试验田里,乐此不疲,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每天去田里看看自己的育种材料,做做杂交,观察不育系育性和纯度等等。在繁忙的南繁杂交季节,王跃星在试验田观察育种材料生长特性,每天坚持做一些去雄杂交。他说,一直坚持南繁育种,这大概也是育种人的一件美事。4月中旬,王跃星接到所里的通知参加接待科技部调研组,任务结束后,他安排好课题组的科研工作,坐最早的航班第一时间赶回海南。水稻轻简化育种课题组近年来在新品种选育、重要农艺性状遗传机理研究和品种开发转让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他对未来充满期望。
南繁有来自土地和汗水的馈赠
水稻育种是日复一日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脚踏水田,看着田间的材料,心中沉稳而笃定。南繁,有等待,有煎熬,更有来自土地和汗水的馈赠。童汉华感受了南繁的温度、科创的力度、南繁硅谷的发展速度。童汉华和团队成员们将更加努力育成更多新品种,为实现“中国人饭碗装中国粮”作出微薄的贡献。
新品种是对育种人的最好回报
董国军走在田间地头,看着一个个新选育的品种挂着沉甸甸的稻穗,心里会感到非常开心与满足,感觉浑身又充满了干劲,这些都是辛勤汗水的结晶,也是对育种人长年坚守的最好回报。
与时间赛跑的早稻育种
早稻育种工作紧张又忙碌,一年三季,要完成播种、插秧、接种、鉴定、选种、收割,一年中天气最冷和最热的时候都在田里,周而复始,永不停息。作为年轻的“南繁接力人”,梁燕刚参加工作时跟着杨长登老师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自2020年开始独立带团队后,她对南繁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便再也没有体验过杭州的春天,每次离开时研究所大门口的红叶李刚刚吐露新蕊,回来时已经枝繁叶茂,接天蔽日。早稻育种是一个很有情怀的工作,早稻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储备物资,须从生产实际出发,取得的成果再到生产实际去检验和应用,才能真正解决老百姓遇到的难题。梁燕一直坚持这个理念,关注早稻生产中的生育期短导致的高产难、高温逼熟导致的米质差、稻瘟病抗性易丧失等卡脖子问题,带领团队集智攻关、团结协作,坚持走应用基础研究和育种相结合的路线,虽资历尚浅,却重任在肩。
他们是一群追逐太阳的人,是一群与时间赛跑的人,是一群与汗水为伴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南繁接力人”。他们忙碌的身影是中国水稻研究所新一代科研人员的代表和缩影,他们缺席了夜幕降临时家庭的餐桌,只为把育成的优异稻米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他们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在创新中增长智慧,在奋斗中获取才干,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勇担使命,在激扬青春中作出属于自己的时代贡献。
Copyright © 2003-2019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富阳区水稻所路28号(邮政编码:311401)电话:+86 571 63370590
杭州市拱墅区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京ICP备10039560号-5 浙公网安备33010302000429号
技术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