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您的位置: 首页 > 传媒扫描 >

中新网:中国水稻研究所:“稻花香里”服务乡村振兴

来源:中新网作者:中新网发布时间:2021-04-23


水稻所钱前院士指导青年人才就业。 拱墅区委宣传部 供图

  中新网浙江新闻4月22日电(王逸飞 何东 苏岩 胡燕燕)春耕时节,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杨丰山村的2000多亩梯田层层叠叠,高低错落。该村相邻的杨峰山海拔400多米,凭借得天独厚的梯田地理环境,出产的稻米香甜可口、远近闻名,每公斤能卖到十多元,村民们通过种植水稻,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水稻所专家服务乡村。 拱墅区委宣传部 供图

  杨丰山村“稻香千里”的画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下称水稻所)服务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水稻所本部坐落在杭州市中心,在拱墅区委人才办和天水街道的助推下,其不仅积极参与各类人才和科技赛会活动,如钱前院士受邀参加2020杭州国际人才大会,对高学历人才加油站活动和青年人才职业规划悉心指导,水稻所还积极走出市域、省域,开辟实验基地、攻克科研项目、开展技术帮扶,为乡村振兴添上了自己的力量。

  

  水稻所专家服务乡村。 拱墅区委宣传部 供图

  因地制宜 选好育秧苗

  “适合当地的,才是最好的”是水稻所一直秉承的理念,无论是开垦耕作还是选稻育种,水稻所坚持一村一品,从乡村实际发展当地农业产业。

  水稻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杨丰山村天然的水土条件和地势特点,该所鼓励村民重点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在当地先后引进万象优111、嘉禾优7245、中浙优8号等十多个水稻新品种开展试验示范,一茬接着一茬干,多番试验,当地田间地头终于种出了口感极佳的好米,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目前,当地优质大米价格已由最初的每斤3-5元提升至8-10元,“杨丰仙米”的品牌效应渐次形成,低收入农户的种稻效益也节节攀升。真正实现了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乡村的人气旺了。

  此前,水稻所驻村干部徐春春也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2020年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先进个人。

  因“才”施教 壮大带头人

  人才是发展的活力和源泉,让更多的千里马竞相奔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据悉,水稻所注重帮扶地区的人才培养,通过培育农业科技带头人、本土人才、农业科技工作者等群体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提升乡村“造血”能力。

  具体实践中,把深奥的学术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产经验是水稻所一直在进行的“翻译”工作,该所先后为新疆自治区墨玉县和阿克陶县、黑龙江省桦川县、湖南省永顺县、浙江省仙居县和泰顺县等地的脱贫攻坚,做了大量技能育才和科技帮扶工作。

  围绕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水稻所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水稻重要产区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种粮大户等一线技术人员和种植人员开展实地指导和培训。每年举办各级各类新品种、新技术培训班、现场观摩会30余次,派出专家讲课及现场指导500余人次,直接受益人员超过万余人,发放技术规程、明白纸、技术手册、科技简报等材料万余册(份),促进智力与技术“双落地”。

  因势而变 念好一本“经”

  水稻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所坚持农业科技创新、惠农助农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更始终牢记“研究”的初心。

  中国传统机插秧主要是水稻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存在着机插定量定位性差、漏秧率高、伤秧伤根严重、每丛苗数不均匀,以及返青慢等问题,难以高产高效。水稻所在钵苗抛秧基础上,结合毯苗机插,提出了水稻毯苗与钵苗结合创新思路,以陈惠哲研究员为骨干的团队研发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水稻钵形毯状秧盘,不停地开发新模具,一遍一遍育秧和机插试验,终于攻克了杭州冬季不能正常育秧的难题。

  如今,这项新技术在黑龙江、吉林等东北稻区大面积推广,水稻机插产量和效益实现大幅“双提升”,为寒地乡村的农业振兴送来了“及时雨”,该技术年推广面积超3000万亩。

  近年来,水稻所研究领域捷报频传,超级稻区域化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水稻专用育秧基质、育秧配套装备及智能控温控湿系统、水稻叠盘出苗“1+N”育供秧技术模式等项目泉涌迸发,让乡村稻作产业有了更好的“诗和远方”,也在乡村振兴路上让自身带动能力愈发增强。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