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进展:阐释了杆状病毒子代病毒的形成分子机制
近日,国际著名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了我所微生物学科生物农药研究课题组完成的研究论文“A CRM1-Dependent Nuclear Export Signal in 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 Ac93 Is Important for the Formation of Intranuclear Microvesicles”,该论文揭示了昆虫杆状病毒Ac93蛋白的核输出信号及其功能,对杆状病毒子代病毒形成机制的阐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一类特异感染节肢动物的双链环状DNA病毒。由于其防效高、对人畜无毒以及对环境安全等优点,杆状病毒被作为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害虫防治。此外,杆状病毒也被开发成为高效的真核表达载体,应用于药物研发以及疫苗生产领域。杆状病毒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具有双相复制周期,产生在昆虫体内细胞间传播的芽生型和在不同寄主间进行传播的包埋型两种病毒颗粒。目前,有关病毒蛋白参与子代病毒形成的作用分子机制仍不甚明了。
杆状病毒蛋白Ac93是病毒参与两种类型病毒颗粒形成的关键蛋白因子。研究人员通过氨基酸预测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分析,证实Ac93蛋白氨基酸序列115-FITAIFEIFTL-125 是核输出信号。深入的研究发现该核输出信号依赖于CRM1的核输出通路,双分子荧光互补与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Ac93与核输出受体SfCRM1相互作用。然而,病毒Ac34蛋白抑制了CRM1依赖的核输出通路,免疫荧光定位分析表明Ac93和SfCRM1主要共定位于感染细胞的核内微泡中。将Ac93核输出信号进行突变后,构建的补回型病毒产生不具感染性的芽生型病毒,以及形成不含包埋型病毒粒子的包涵体。Ac93核输出信号的缺失影响了SfCRM1和其他重要病毒蛋白在核内微泡等亚细胞结构上的聚集。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等项目的资助。我所陈国庆副研究员和研究生杨菁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冯国忠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文章链接:
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jvi.00299-24
Copyright © 2003-2019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富阳区水稻所路28号(邮政编码:311401)电话:+86 571 63370590
杭州市拱墅区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京ICP备10039560号-5 浙公网安备33010302000429号
技术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