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进展 >

科技创新进展:揭示了调控水稻叶片瞬时淀粉合成及其影响籽粒品质与产量的新机制

来源:中国水稻研究所作者:改良中心发布时间:2024-04-10

近日,我所水稻品质遗传改良团队在Plant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题为“OsLESV and OsESV1 promote transitory and storage starch biosynthesis to determine rice grain quality and yield”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两个淀粉结合蛋白OsLESV和OsESV1同时调控水稻叶片瞬时淀粉和胚乳储藏淀粉的生物合成并最终影响着水稻品质与产量的分子机理。该研究增强了对水稻叶片中瞬时淀粉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的认识,揭示了瞬时淀粉生物合成和代谢是如何影响水稻籽粒品质和产量,为稻米品质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淀粉是水稻籽粒中的主要储藏物质,除籽粒胚乳中有大量储藏淀粉以外,叶片和茎鞘中也有很多淀粉。白天光合产物以淀粉形式储存在叶肉细胞中,晚上叶片中淀粉被分解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能量,因此叶片中淀粉又被称为瞬时淀粉。叶片瞬时淀粉作为重要的碳源,对水稻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关于水稻淀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稻胚乳储藏淀粉,对于水稻叶片瞬时淀粉合成与降解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调控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晰。

该研究通过对水稻叶片进行淀粉碘-碘化钾染色,根据直链淀粉与碘反应呈蓝色的深浅变化,从籼稻“中嘉早17”为背景的EMS突变体库中筛选出1份叶片淀粉染色变浅、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下降的突变体(leaf starch deficient 1,lsd1)。图位克隆证实LSD1基因编码OsLESV蛋白,该蛋白与拟南芥AtLESV同源,此外水稻中还存在一个与OsLESV同源的蛋白OsESV1。OsLESV和OsESV1能够与GBSSI共同定位于叶绿体中的淀粉粒。体外淀粉结合实验证明OsLESV和OsESV1能与淀粉结合,并且这种结合依赖于高度保守的富含色氨酸的碳端区域。

C2024041001.jpg

图1 OsLESV和OsESV1的同时调控水稻瞬时淀粉与储藏淀粉合成并影响稻米品质与产量

进一步研究发现OsLESV和OsESV1能够与水稻叶片和胚乳淀粉合成关键酶GBSSI、GBSSII和PPDKB互作。体外蛋白降解实验与酶活检测显示OsLESV和OsESV1参与维持GBSSI、GBSSII和PPDKB蛋白稳定性和酶活性。此外,该还发现GBSSs在oslesv、osesv1突变体中主要以游离形式存在,与淀粉粒的结合能力显著低于野生型。该结果表明OsLESV和OsESV1还能通过介导GBSSI、GBSSII由质体基质靶向淀粉颗粒,从而参与叶片瞬时淀粉和胚乳储藏淀粉的生物合成,并最终影响水稻的品质与产量。

C2024041002.jpg

图2 OsLESV和OsESV1的工作模型

该研究得到国家农业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等项目的资助。我所博士研究生董楠楠为文章的第一作者,胡培松院士和魏祥进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xplc.2024.100893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