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您的位置: 首页 > 传媒扫描 >

科学时报:稻飞虱肆虐 不都是台风惹的祸

来源:见正文作者:杨新美发布时间:2006-09-10

  害虫灾变反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的弱化,同时还反映了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念和科学决策程序所导致的植保方针的弱化和植保技术服务体系的衰变。

  人虫之战

  据新华社报道,据统计,截至8月28日,海南80万亩水稻超过40万亩遭遇稻飞虱虫害。严重田块虫口密度高达每丛1500~2000头。湖北荆州、襄樊、荆门、随州、黄冈等14个水稻主产区均发现了稻飞虱虫灾,中稻稻飞虱发生面积达3000万亩次,防治面积达6000多万亩次。调查显示,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在湖南普遍发生,约3600万亩中晚稻受灾。专家认为,湖南水稻病虫害防治已进入关键时期,如果防治不力,全省中晚稻至少要减产三成以上。

  到底稻飞虱会对水稻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呢?据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傅强介绍,水稻稻飞虱又名白蚊,以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最为常见。稻飞虱身长大概1厘米,口呈针状。在水稻生长发育期间,稻飞虱发生四五代,其中对水稻危害最大的是一代成虫、若虫,二代若虫和越冬代成虫。它们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水稻叶梢、茎秆的汁液,轻者影响水稻产量,重者成片枯死、颗粒无收。

  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病虫害测报处统计,由于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大部分稻区稻飞虱发生明显重于2005年同期。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9月份全国大部分稻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将有四五个热带风暴或台风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稻飞虱的迁移和繁殖为害,预计9月份大部分稻区稻飞虱虫量将继续上升,长江中游、江南和江淮中西部仍将保持大发生态势,长江下游、江南和江淮中东部将进入激增阶段,大部分将达大发生程度,华北、黄河灌区局部有严重发生的可能,江南南部、华南稻区将偏重以上程度发生。

  盲目用药 助“虫”为虐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上世纪80年代也曾出现过大面积暴发稻飞虱,但是在90年代控制得很好。为什么今年夏天会再次暴发?

  傅强向《科学时报》记者解释:“今年多次的台风是稻飞虱虫灾的一个因素。因为稻飞虱属于迁飞性害虫,它是随风飞的,一般每年5~7月会乘台风移动。移动路径一般有两个,一个是从广东、广西进入湖北、安徽,继而进入江苏,另外一个就是从福建迁飞到江苏。今年有6次台风登陆,在频繁的强烈气流带动下,大量虫子随风而来。”

  但傅强强调,今年闹虫灾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台风,而是夏季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稻飞虱的孵化繁殖。据介绍,稻飞虱喜温爱湿,夏季多雨有利于稻飞虱的发生。

  “直接因素还有稻飞虱的抗药性变强了。农民杀虫时发现以往使用的那些药物开始失效了,虫子依旧在田间活跃着,疯狂地侵蚀着水稻。”傅强一语揭开谜底。

  “而乱用农药、用量过多,使得稻飞虱的抗药性变强,这就是间接因素。”他语重心长地说,“这是因为农民以往打农药的量太大、次数太多引起的。”

  他解释道,大多数农民在选择农药时是比较被动的。由于知识水平不高,农民不太清楚要选择什么样的农药,更不清楚如何合理使用,所以买药、用药时盲目听从经销商。比如,明明一亩田用一份农药已经可以将虫子杀掉,但是经销商为了赢取更丰厚的利益,却让农民使用更大剂量的农药。还有的经销商为了牟利,卖给农民那些效用不高、毒素残留物多的农药。

  “另一个间接原因就是对虫子不够重视,早期的虫源控制得不够。前期统防统治组织不到位,农民分散防治的效果不理想。”他说,“还有一些农民在稻飞虱量不多、明明可以将虫子一网打尽时,不愿意买药杀虫,使得虫子繁殖得越来越多。”

  防虫治虫的根本所在

  据专家介绍,防止稻飞虱成灾的措施主要包括:提倡抑虫增产的栽培措施,例如连片种植、合理布局,加强排灌管理、合理施肥等,以抑制其危害。另外还包括选育和种植抗虫丰产品种、保护和利用天敌、采用化学药剂防治等。而药剂防治应采取“突出重点,压前控后”的策略,在做好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

  傅强补充说,防虫治虫的关键还在于前期统防统治的工作要做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建立良好的植保体系,让地方的植物保护站充分发挥作用,引导农民主动地选择农药、正确地使用农药,促进农民选择买对的药、适量用药。地方要管理好农药市场,建议最好是地方政府结合植保部门、执法部门共同规范农药市场,引导农民买药、用药。这才是防治虫害的根本所在。

  在今年4月份于河南鹤壁举行的水稻两迁害虫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实现有效防治的前提是对害虫虫情时空连续的监测和准确地预测。两迁害虫灾变反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的弱化,同时还反映了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念和科学决策程序所导致的植保方针的弱化和植保技术服务体系的衰变。

  专家认为,植物保护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应正确预报动态,指导农民决策;开展适用研究,促进技术应用;组织各类培训,提高实施能力。当务之急是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全国各级植保技术服务体系,即建立一个以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技术服务为主导的服务型植保管理系统,包括(病)虫情长期监测体系、有害生物灾害预警体系、知识信息传递体系、防治技术服务体系、农药产销监控体系和高新技术研发体系。
  
  来源:科学时报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