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树立中国水稻研究的国际形象——记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程式华
程式华,男,1958年11月出生,浙江遂昌人,汉族,中共党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专家组执行组组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部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首席专家、浙江省水稻重大专项(8812计划)首席专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曾荣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程式华参加农业科技工作20多年来,在水稻遗传育种领域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从“九五”开始,程式华一直承担组织协调全国水稻育种攻关的重任,先后主持国家攻关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中国超级稻育种专项和浙江省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制订了中国水稻发展战略,为持续保持我国水稻育种世界领先水平做出了贡献。
潜心钻研 破解两系杂交稻生产难题
两系杂交稻是利用光、温敏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稻。从1987年起,程式华和所在课题组的孙宗修研究员一起,对光敏核不育水稻进行系统研究,其研究结果对目前光敏核不育系在我国南方稻区生长季节气候异常时出现育性波动、导致制种纯度低或繁种产量不高等现象做出了科学解释。
他还对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型进行了科学分类,提出了实用型籼稻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光温反应的理想模式,其研究结果被原国家科委列为我国1992年度具有独创性和突破性的基础研究重大成果,1993年该项成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联合国信息促进系统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孜孜不倦 发掘水稻增产潜力新途径
1996年农业部启动了“中国超级稻育种”项目,以求改变杂交水稻产量出现徘徊的局面,实现水稻超高产。程式华时任该项目首席专家助理,2003年起任该项目首席专家。
程式华从超级稻育种亲本选配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中间型亲本培育超级稻的理论,即利用形态指数和籼粳特异分子标记,从亲本到杂交后代进行籼粳属性检测,实现理想株型的塑造与籼粳亚种间强优势的结合。“超级杂交稻亲本选配方法”200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和香港国际专利发明博览会金奖。
此外,程式华主持完成的“超级稻协优9308的选育、超高产生理基础研究及生产集成技术的示范与推广”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协优9308及其他超级稻组合的选育成功,推动了我国超级稻研究实现了三大转变,超级稻国稻1号2005年被《中国经济周刊》评为中国十大自主创新技术成果;国稻6号2005年入选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入选第三、四届国际农交会高新技术展,2006年入选全国科学大会科技创新重大成果展。
勇挑重担 打造和谐的水稻创新体系
自“九五”以来,程式华主持了系列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承担组织、协调全国水稻育种研究的重任。2007年底,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水稻成为国家首批启动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10个试点产业之一。经民主推荐,程式华被农业部委以重任,担任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组织协调全国水稻产业界的协作。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水稻科技界与外界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自2002年以来,程式华一直担任亚洲水稻研究合作委员会中国代表,对提升我国水稻研究的国际形象做出了重要贡献。
竭诚创业 自己是生活的战胜者
程式华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是:“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战胜者。”他坚信,只要大力发扬埋头学习、埋头苦干、埋头探索的“三埋头”精神,就一定能在科学事业上取得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已走上领导岗位的程式华仍然身先士卒,带领育种团队像往年一样,于春节前后赴海南繁育良种,亲力亲为。在收获了加代的杂交种子后,程式华将其带回到所里继续播种“希望”。中国水稻研究所育种团队的创新能力为全国水稻界赞赏,其中“水稻遗传育种团队”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批优秀创新团队,“超级杂交稻育种团队”获农业部神农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
20多年来,程式华主持育成国家级和省级审定品种17个,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品种权6项;主编专著6部、主译专著1部,发表论文100多篇。
来源:《农民日报》2010年1月22日第2版
Copyright © 2003-2019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富阳区水稻所路28号(邮政编码:311401)电话:+86 571 63370590
杭州市拱墅区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京ICP备10039560号-5 浙公网安备33010302000429号
技术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