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您的位置: 首页 > 传媒扫描 >

农民日报:这七年是水稻科技飞速发展的七年
——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稻所所长程式华

来源:见正文作者:曹茸发布时间:2010-11-11
“今年稻谷总产有望实现连续第七年增产,水稻单产也有望连续第四年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受前期低温寡照和后期洪涝灾害等因素影响,今年是水稻生产的重灾年,但灾年水稻生产获得丰收,也正是科技作用的凸显年。”日前,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稻所所长程式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记者:从杂交稻到超级稻,我国水稻育种栽培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您如何评价水稻科技进步对“七连增”的贡献?

    程式华:全国水稻生产连续增产的七年,也是我国水稻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应用飞速发展的七年。在这七年中,科技入户、超级稻育种与推广、高产创建、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及粮食丰产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相继实施,大面积、大范围试验示范、现场展示和推广应用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了稻农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为水稻连续增产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在一大批科技示范项目的带动下,以超级稻为代表的高产、优质、多抗和广适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以肥水高效利用为特征的超级稻配套栽培、强化栽培、精确定量栽培等集成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大中棚育秧、旱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的加快推广,提高了水稻单产水平,为水稻产量“七连增”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09年全国水稻单产比2003年提高了35公斤,增幅为8.7%,并从2007年开始连续三年创出历史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一批抗病虫害能力、耐低温等抗逆境能力强的水稻新品种的推广,减轻了病虫害大爆发或气象灾害频发年份的因灾损失,如抗条纹叶枯病品种的筛选和培育,使2005年以来江苏省水稻生产不再为条纹叶枯病所困挠;四川省洪水再生稻技术的推广,在今年洪涝灾害后的恢复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据统计,今年超级稻推广了1亿亩左右,占水稻面积的近四分之一,您认为,超级稻在粮食增产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程式华:超级稻比现有水稻品种在产量上有大幅度提高,大面积推广可增产15%,并且兼顾了品质与抗性。至今,农业部已认定超级稻品种80个,基本覆盖全国主要产稻区。这些超级稻品种,总体表现产量潜力大、优质、抗病,深受农民欢迎,已在生产上发挥大面积增产作用。从十五”开始,农业部制订了强化选育广适性超级稻和加强超级早、晚稻育种的新策略,促进了超级稻在更大范围和更多的生态条件下的种植。据不完全统计,2000~2009年期间,超级稻新品种已在生产上累计推广种植约5亿亩,覆盖了我国长江流域稻区、华南稻区和东北稻区。根据对比调查,超级稻新品种大面积亩产一般能达到600公斤,比普通品种增产50公斤,合计增产稻谷250亿公斤。

      超级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水稻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并为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我国超级稻面积达到9357万亩,比2004年扩大了4557万亩;同期,2009年全国水稻亩产达到438.6公斤,比2004年提高了17.9公斤,并连续三年创出历史最高水平。可见,超级稻为2004年以来我国水稻生产实现连续增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者:您刚才谈到,今年水稻“七连增”是在自然灾害异常严重的情况下取得的,实为不易,这其中,应急科技服务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程式华:今年是近年来气象灾害比较严重的一年,从年初东北冰冻雪害、西南的干旱,到四五月份长江中下游持续低温阴雨,到6~8月份强降雨导致的江西、重庆、吉林等多地发生的洪涝灾害,到9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寒露风”,再到10月份海南的大暴雨,都对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全国水稻科技工作者,尤其是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和超级稻研究和推广专家,积极开展应急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7月18日,四川省渠县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洪涝灾害,7月22日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熊洪研究员即赶赴渠县实地调查了受灾田块的水稻生长情况,发现被淹水稻满足蓄留洪水再生稻的条件,当即于次日上午对当地参与抗灾自救的30多名主要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培训,指导全县洪水再生稻生产。据该县农业部门9月底测算,全县蓄留洪水再生稻挽回稻谷损失875万公斤,挽回经济损失1750万元以上。

      另一个例子是在海南,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海口综合试验站组织站内科技人员30多人次,分赴三亚、澄迈等7个农业受灾较严重的市县,指导救灾粮食作物面积十几万亩,并组织站内科技人员紧急编写了“海南水稻灾后处理建议”,详细阐述了全省水稻的灾后病虫害和肥水管理等技术措施,并在海南日报、农业科技110服务站等发布,及时指导和帮助农民灾后自救和农业生产恢复。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年初以来,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结合播种、育秧、田管、收获等关键季节,主动组织或积极参与地方农业部门的技术培训,迄今共培训稻农10余万人次。

      来源 :《农民日报》 2010-11-11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