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您的位置: 首页 > 传媒扫描 >

浙江日报:单产夺冠的奥秘

来源:见正文作者:发布时间:2011-09-16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公告,2011年我省早稻亩产首次达到407.4公斤,夺得全国冠军,这一成绩比全国早稻平均亩产高27.7公斤,比位居第二的福建省高7公斤。早稻单产,浙江一直是个短板,今年何以勇夺第一?除了政策扶持,更关键的在于早稻品种和技术推广。

今年我省早稻亩产比上年提高了47.8公斤,这绝非一日之功。省农业厅农作局局长孙健说,我省创新性地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针对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机作业补贴、早稻订单奖励等,特别是我省长期开展标准农田建设,从去年开始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提高了耕地质量,为早稻单产增加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我省20余年不间断实施水稻育种攻关,由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中嘉早32、中嘉早17、中早22等品种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已成为我省早稻主导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性较好、适应性较广的特性,这些主导品种的大面积示范推广,对提高早稻单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中嘉早17为例, 该品种于2008年通过新品种审定,并于2009年创出浙江农业吉尼斯早稻百亩示范方纪录,最高亩产达到704公斤。3年来,通过在瑞安、江山、余姚、嵊州等10余个县市多点、多种植方式的示范推广,今年单品种推广面积已达30万亩左右,占全省早稻面积的近1/3,大面积种植亩产均在500公斤以上。

孙健介绍说,原来浙江早稻口感较差,一般人不爱吃,现在不但产量提高,口感也更好了,如“中早22”米质优,吃起来更香软。

此外,科技投入一直持续。省农业厅种子管理站每年都会公布选育的品种,把种子给农民之前,在技术上都经历了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的试验,经过专家审定,保障种子能用后,才会发放给老百姓使用。

浙江早稻品种的优势,同时也在向全国推广。孙健说,浙江属于气候变化比较大的地方,风大雨大,每年还有台风,在浙江能适应的早稻品种,在周边省市也能够适应,因此现在福建、安徽等周边省份都在种植浙江培育出来的早稻品种。

来源:《浙江日报》2011年9月13日 第14版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