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您的位置: 首页 > 传媒扫描 >

农民日报:科技支撑粮食单产创新高
——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赵久然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1-09-29

全年粮食看秋粮,而秋粮大头是水稻和玉米。据农业部玉米、水稻专家实地调查分析,今年玉米、中稻的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百)粒重都比去年增加,预计秋粮单产高于去年,全年粮食单产将再创历史新高。日前,记者采访了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和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赵久然,请他们详解科技在今年粮食生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政策、市场、科技、气候,助力总产再创新高

记者: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占全年粮食总产近40%,而玉米作为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去年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50%。今年早稻实现了恢复性增产,为全年水稻生产开了一个好头。从目前判断,水稻、玉米的增产形势怎样?增产原因有哪些?

程式华:据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调查,今年中晚稻生长期间,东北、长江中下游、华南等水稻主产区气候条件适宜,温光资源匹配好,增产趋势明显。若后期气候条件正常,预计全年水稻增产幅度有望超过3%,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水稻作为我国3大主要粮食作物中总产最多、单产最高的品种,基数高、比重大,水稻增产是全年粮食增产的基础和支撑。而今年水稻增产,总体上可以总结为4个方面8个字,即“政策、市场、科技、气候”,前两个因素主要影响面积,后两个因素主要影响单产。

赵久然:今年我国玉米生产总体形势良好,总产较上年增加已基本成定局。玉米总产增长的原因,一是国家及地方多项惠农政策支持、高产创建示范带动、市场强大需求和玉米高价位拉动下,今年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较高,玉米种植面积较上年稳中有升;二是玉米种植密度(亩穗数)、良种覆盖率、机械化作业率、技术到位率及科技支撑力度等进一步提高;三是玉米主产区总体自然气候条件对玉米生产有利,降雨较充足和及时,未发生大范围的旱灾、风灾等;四是玉米主产区没有大范围严重病害流行。

良种、良法、机械配套,全面提升单产水平

记者:近年来,粮食连年增产,一个基本的经验就是科技支撑。在水稻和玉米的生产中,科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而高产创建作为技术集成推广的重要方式,在粮食生产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程式华:科技在提高水稻单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高产优质品种发挥增产核心作用。在种稻农民年纪偏大、掌握科技能力下降的情况下,好的品种已成为水稻增产最直接、最有效、最显著的要素,突出体现在以超级稻品种为代表的高产优质品种推广应用面积逐年扩大。二是配套集成栽培技术最大限度发挥出品种增产潜力。好种还需好技术。近年来,以旱育秧、大中棚育秧、集中育秧为代表的育秧技术,以机插秧、抛秧为代表的插秧技术,以精确定量为代表的肥水管理技术,以及机械化收获等适用技术大面积推广,促进了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三是科技工作者在防灾减灾、重大病虫害防控等方面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和超级稻专家,以及相继成立的省级水稻体系和超级稻推广专家团队,已成为各地指导水稻生产的主力军,在培训稻农、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赵久然:玉米“一增四改”等集成关键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为充分挖掘玉米的增产潜力、全面提升玉米单产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是熟期适宜、高产稳产耐密型优良玉米品种所占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其次是玉米增密、土壤深松、适时晚收、全膜双垄沟播等区域增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面积进一步加大;此外,种植密度进一步优化,测土配方施肥的面积和力度继续加大,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升,黄淮海夏玉米区麦田套种改贴茬直播的进度加快。

而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以来,通过统一供种,强化了高产优质品种推广;通过重点推广高产密植、地膜覆盖、机播机收等技术,强化了集成配套技术普及;通过探索多种形式的服务机制,有效提升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水平。

技术方案针对性强,科技服务进村入户

记者:今年农业部组织了稳粮增粮科技大会战,1万名专家和35万名农技员开展全年全程科技服务。从春耕开始,专家组就及时根据作物、地区和农时有针对性地提出技术指导意见,请问专家们如何把这些指导意见落实到田间地头,开展了哪些科技服务?

赵久然:围绕高产创建和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玉米专家组与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地方科技创新团队等紧密配合,组织专家对各玉米主产区的生产形势、技术需求等开展考察和调研,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科学制定区域生产指导意见。特别是在玉米生产关键环节,及时组织专家对各地的玉米生产新形势、新特点进行重点调研,并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技术指导意见。为确保生产指导意见切实落实到田间地头不走样,专家组深入田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并通过农业部网站、《农民日报》等媒体及时发布。

程式华:年初以来,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结合播种、育秧、田管、收获等关键季节,积极开展技术培训,迄今共培训稻农10余万人次。在水稻生产的关键季节,专家们纷纷成立科技服务团,走村入户,与稻农面对面进行交流,并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分区、分季提出田间指导意见、病虫情报、防灾减灾技术措施等100余次。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由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和超级稻专家在水稻主产区组织实施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点达到2000个以上。

科技增粮,潜力在品种创新和技术集成

记者:我国水稻生产技术一直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今年水稻生产中有没有特别体现?

程式华:从科技及其推广的角度看,今年水稻生产中的突出亮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超级稻品种推广。目前,经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为83个,预计推广面积比上年增加1000万亩以上;二是集成技术推广应用。在东北稻区等北方稻区,主要大中棚育秧技术的推广,有效提高了秧苗素质;在南方稻区,机插秧技术推广速度继续加快了步伐,提高了栽插质量。

记者:近年来,玉米的单产和总产都有显著提高。但作为雨养旱作作物,在气候、耕地和水资源约束下,进一步增产的潜力在哪里?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发挥增产潜力的着力点在哪里?

赵久然:在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不可能大幅提高的情况下,提高单产是加快我国玉米生产发展和增加总产保障有效供给的关键和核心。科技发挥增产潜力的着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强玉米种质创新,选育和推广生产安全低风险的优良玉米品种,进一步提高种子质量特别是发芽率和播种质量,实现一次播种苗全、苗匀、苗壮;二是优化集成多种抗旱节水农艺措施,大力开展深松改土、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培肥地力,进一步实施测土配方科学施肥和化肥深施;三是进一步加强高产稳产耐密型品种的良种良法配套和区域化栽培模式研究与示范,防止品种越区种植,推广适时晚收和促早熟防早霜等技术。

来源:《农民日报》(2011年9月29日 01版)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