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您的位置: 首页 > 传媒扫描 >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科技扶贫工作回眸之五:播洒科技种子 携手共谋发展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2-11-12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积极履行科技帮扶使命,以加快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帮扶对象的种粮科学化水平、增强帮扶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引领作用,以科技帮扶项目为载体,积极推进科技扶贫与产业开发,有效地支持了帮扶对象的扶贫工作,为促进帮扶对象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亲力亲为出谋划策 农民增收喜上眉梢

自2003年起,水稻所先后选派9人(次)科技特派员驻点浙江泰顺县九峰乡和松垟乡,积极为提升驻点乡镇科技水平及产业结构调整献计出力。水稻所科技特派员入住乡镇9年来,先后组织实施了“超级稻‘菲优600’高产示范与技术推广”、“超级稻‘国稻6号’超高产技术集成”等25个科技项目,到位帮扶资金200余万元;帮助建立了“百亩龙井43茶叶”、“高山蔬菜”和“泰顺县松垟乡廊桥香米”等种植基地,选送了“中浙优1号”、“国稻1号”等30多个水稻优良品种,示范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0多个(项);同时开展朗德鹅、溪虾和稻田养鱼等各类养殖技术培训,改变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通过优化种养产业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截至2011年底,两个驻点乡镇松洋乡人均收入由2136元增加到6715元,九峰乡人均收入从2152元增加到6011元。

科技特派员周锡跃(右)在浙江泰顺九峰乡指导农户生产

在水稻所接对帮扶点浙江永嘉大岙乡和浙江淳安坑田村,通过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产业扶贫等多种模式,全面提升了帮扶单位脱贫致富的能力。在大岙乡先后组织实施了“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新技术引进应用”、“稻田改造肥力提升”、“培育示范户,扶持强化专业合作组织,扶助发展稻米生产企业”等项目和措施,提高帮扶乡村发展经济的能力。在坑田村积极协助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发展原有蚕桑产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村集体大面积可开发的山地,积极发展山核桃等经济作物,协助建设核桃基地100余亩,增加桑地80亩,仅蚕桑1项人均增收100元左右,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科技种子遍地开花 帮扶携手共谋发展

水稻所先后在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安徽、浙江、上海等省市的9个帮扶点设立了“水稻研究所新品种试验站”,每年选送一批苗头性品种在试验站进行试种和示范,加快水稻所新品种选育和推广进程的同时,也为当地农业快速发展推波助澜,实现了“双赢”。

浙江省江山市是水稻所法人科技特派员驻点市,也是水稻所在浙江省授牌的第一家所级试验站。试验站先后组织实施了“协优9308”、“中早22”、“中嘉早17”以及国稻系列、中浙优系列等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2006年创造了全国早稻(中早22)和双季稻周年(中早22+国稻6号)高产纪录,双双创出2007年首批浙江农业吉尼斯纪录,为帮扶点的农民增产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水稻研究所江山试验站” 授牌仪式在浙江江山举行

为更快更好地把水稻所最新科研成果送到农民手中,水稻所还建立了“百名专家联百县制度”,积极鼓励专家转变观念走出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送进农民家。每年水稻所成果的覆盖面积超过1亿亩。到2011年底,水稻所直接育成并通过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达10个(全国共96个);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的品种达到了6个,“中浙优1号”推广面积达360多万亩,位居杂交水稻推广面积第四名;“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推广应用面积600万亩以上。

水稻所在浙江富阳董湾村举行了“百名专家联百县计划”启动仪式

成果顶天为民所用 技术立地想民所

借助于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的人才资源和团队凝聚力、号召力和辐射力,水稻所将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作为科技帮扶重点工作来抓。先后组织各类培训班、技术讲座等800余期(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2万多人次、种粮大户和农民10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规程、明白纸、技术手册、科技简报等300万余册(份)。水稻所专家把图文并茂、清晰标明生产各个环节的作业要点、时限要求、技术指标的技术明白纸发放到帮扶农民手中,简称“一纸通”;把各级农业科技专家的电话向农民公开,随时接受电话咨询,答疑解惑,简称“一线通”;当天赶赴重大病虫害、严重自然灾害现场,科学指导农民抗灾自救,简称“一天通”,赢得帮扶农民的交口称赞。

水稻所专家奔赴各地开展各项培训

菜篮子提得更放心 农产品吃得更安心

水稻所在绍兴举办三品一标认证抽样规范培训班

水稻所充分发挥检测技术优势,积极向全国各地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服务,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为内容的“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为农民种植生产“绿色食品”保驾护航。先后组织了包括产品认证、农业标准化及产业化等内容的技术咨询和现场指导。计有132家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企业的2500人次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以有机农产品认证检查为帮扶桥梁,利用专业人才优势、信息优势,积极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帮扶浙江省义乌市义宝农庄农业,通过了标准化生产和有机稻米认证;协助他们在吉林省延吉市、永吉县建设3500亩生产基地,带动当地基地农户增收,被当地农业主管部门认定为先进生产方式示范点,种粮大户成功变身龙头企业。近两年来先后为38家企业提供了有机农产品的认证服务,编制有机农产品检查报告60份,有力地推动了帮扶单位农产品品牌工程建设。

改善条件夯实基础 迎接希望绽放笑容

“中国水稻研究所阳光阅览室”挂牌仪式在华墅乡希望小学举行

加强帮扶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发展当地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当地贫困落后面貌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是帮扶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水稻所自筹帮扶资金,先后在浙江淳安县威坪镇坑田村、衢州市柯城区华墅乡和温州市永嘉县大岙乡等3个帮扶点共投入经费近40万元,协助帮扶对象改造了部分低产农田,改建了180平方米的乡村办公房屋,配送了计算机等日常办公设备,新建了近500平方米的停车场,修筑了200余米的山村村级道路,维修了村自来水管道,为30余名在校小学生送去了书包和学习用品。通过协助帮扶对象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普遍赞誉。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浏览次数: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