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第二届中国河姆渡稻作科技贡献奖在余姚揭晓
第二届中国河姆渡稻作科技贡献奖在余姚揭晓
谢华安院士感言:河姆渡畔的那片金黄,让我充满了敬畏之情!
新华网浙江频道(胡一敏)近日,第二届“中国河姆渡稻作科技贡献奖”评选在余姚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全国著名杂交水稻遗传育种家谢华安获杰出贡献奖。
此次评选活动由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产业分会和余姚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该奖项每两年评审一次。河姆渡稻作科技贡献奖主要奖励为国内外水稻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及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旨在激励广大水稻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水稻科技创新,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第一届评选活动于2011年在余姚举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首获杰出贡献奖。
本届评选活动共评出杰出贡献奖1名、国际合作奖1名、突出贡献奖4名,其中国际合作奖为首次设立。除谢华安院士获得杰出贡献奖以外,印度科学家库希博士(Dr.Gurdev.Khush)获国际合作奖,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潘国君、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朱旭东、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杨远柱、宁波市农科院研究员马荣荣等4人获得突出贡献奖。
谢华安院士在水稻遗传育种上具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育种经验,他不仅主持育成了我国杂交水稻亲本遗传贡献最大的恢复系“明恢63”和我国稻作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汕优63”,还主持育成省级以上审定杂交水稻新组合20余个,累计推广面积2亿多亩,并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突出贡献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等10多个荣誉。
谢华安院士在获奖后表示,设立河姆渡稻作科技贡献奖很有意义。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在为稻作文明发展贡献最原始的智慧,天下粮仓始建成;直至今天,余姚仍在为粮食安全与进步不懈耕耘。每次,我在河姆渡畔看到那一片金黄时,心中充满了敬畏之情!余姚作为世界人工栽培水稻的发源地,为稻作研究积累了基础和素材,希望广大稻作科技界人士都能踏上这片土地,寻找稻作科技创新的灵感与动力。
新闻链接:
袁隆平院士:河姆渡应该成为稻作科技界人士的朝圣之地
2011年5月26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和余姚市人民政府联合发起并设立的首届“中国河姆渡稻作科技贡献奖”颁奖典礼在余姚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获得“中国河姆渡稻作科技杰出贡献奖”后说,发展粮食生产是人类的头等大事,需要全世界共同关注。余姚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史前稻作文明的资源,面向全国设立“稻作科技贡献奖”,这对于鼓励稻作科技创新,推动粮食生产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对余姚成为“中国河姆渡稻作科技贡献奖”永久性的颁奖地表示祝贺。袁隆平说,河姆渡应该成为稻作科技界人士的朝圣之地。他表示,能在世界人工栽培水稻的发源地———余姚获得“稻作科技贡献奖”,既有压力也有动力,自己愿意继续努力,为加快杂交水稻发展、保障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
Copyright © 2003-2019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富阳区水稻所路28号(邮政编码:311401)电话:+86 571 63370590
杭州市拱墅区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京ICP备10039560号-5 浙公网安备33010302000429号
技术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