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渔塘稻开拓水稻种植新领地
稻田可以养鱼养蟹,渔塘里可不可以种稻?答案是肯定的。近年来,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大学联合开展了渔塘稻技术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什么是渔塘稻?为什么要研发渔塘稻?渔塘稻和普通水稻有什么不同?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开展此项研究的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方福平和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吴殿星。
问:渔塘稻研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课题?
吴殿星:渔塘稻研究始于2008年,从特殊的农业新资源创制与利用着手,2009年开始有序进行各类针对性的试验示范。选择这个课题主要出于两方面的现实需求: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稻谷增产的压力大,迫切需要开辟新途径,探索发展全新的水稻生产方式;二是水产发展迅猛引发的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迫切需要寻求新技术有效解决N/P减排等问题。以渔塘为背景的渔塘稻研发,可以将两种需求有机结合,在促进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有效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
问:渔塘稻是如何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发展的潜力有多大?
方福平:在长期水产养殖条件下,饲料和水产动物的排泄物等导致水质、水环境变差,水体呈现明显的富营养特征,铵态氮(N)、磷(P)、化学需氧量(COD)明显增加,藻类大量繁殖,造成严重的养殖池塘面源污染。种植渔塘稻专用品种后,水稻根系能够吸收底泥和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水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通过气道输送到根区,在植物根区的还原态介质中形成氧化态的区域环境,能够改变根区土壤及水体中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有机物和铵态氮含量,既能改善水质,又可加速鱼虾的生长,提高成活率和品质,从而实现节本提质增收。
渔塘稻以渔塘专用稻品种为基础,通过集成渔塘水产养殖和水稻栽培技术,种植水稻时不需载体,无需施肥,技术容易推广。按池塘养殖面积推算,预计南方地区水深在1.5米以下、可种植水稻的池塘面积可达2600万亩左右,按照每亩渔塘种植0.5亩水稻测算,则可以新增水稻种植面积1300万亩,相当于浙江、福建等水稻主产省的面积。此外,南方稻田养殖一般需要开环形沟,环形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0%以上。若在环形沟内种植渔塘稻,又可新增水稻种植面积约170万亩。在东北“旱改水”、长江中下游“单改双”等难度越来越大情况下,渔塘稻是创新水稻种植方式、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稻谷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渔塘种稻还可以通过水产动物和水稻的生态互惠作用,抑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水稻生长过程中无需喷洒农药,因此也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认为渔塘稻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问:渔塘稻研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和普通的稻田种植相比,渔塘种植对水稻品种有什么特殊要求吗?
吴殿星:渔塘稻研究主要包括渔塘专用稻品种的选育、渔塘稻作生态配置技术、种植生产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等多个方面。渔塘稻专用品种,首先要求株型高大,根系发达,尤其是每个稻节间可以形成发达的水生根,从而保证在水位较深的养殖池塘中种植不会出现类似芦苇和茭白等植物因水深氧气不足而死亡的问题;同时,要求茎秆粗壮,秆壁厚且硬,抗倒伏能力强;叶片大而长,生物产量大,高效吸收N/P肥,净化水质的能力强;抗性好,体现在抗倒伏、抗病、抗虫上。此外,还需要针对鱼、虾、蟹等不同水产养殖塘体,进一步细分专用品种、熟期搭配、养殖规模、种植规模,同时区分生态区域,按渔业分类型制定渔塘种稻的技术规范。
问: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试验示范面积有多大,效果怎么样?
方福平:在农业部和浙江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渔塘专用稻品种选育、不同养殖塘体种植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目前,已在浙江、湖北、江西、江苏、安徽、广西、广东等水产养殖大省进行了多点、多塘体试验示范,展示面积近万亩,均取得了成功。养殖户反映,渔塘稻改良水质作用明显,稻谷销路好,往往还种在塘内就被高价订购,增效增收效果十分显著。
问:要将渔塘稻品种和技术推广开来,目前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方福平:说起渔塘稻,有人以为是水上种稻,需要在水面固定种植的浮床,有人以为是普通的深水稻,还有人以为是稻田养殖。大家对渔塘稻不了解,制约了品种和技术的推广,因此,我们希望感兴趣的朋友实地走一走,看一看,也问一问试种植养殖户的切身感受。
目前,渔塘稻技术还不是很完善,需要依据研究成果,制定出科学、规范的技术标准,为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希望能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开展联合攻关,加快推广步伐,最终实现“促养增粮、蟹肥稻香、环境友好、持续发展”的渔塘种养新局面。
Copyright © 2003-2019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富阳区水稻所路28号(邮政编码:311401)电话:+86 571 63370590
杭州市拱墅区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京ICP备10039560号-5 浙公网安备33010302000429号
技术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